又是一年“双11”,各大电商平台、社交网站遍布着以超低折扣商品为卖点的营销广告,消费者看到,难免动心。部分问答论坛、短视频平台在产品推荐等类似问题下,呈现的均是模板化答案,号称通过“捡漏”买到优质产品,令消费者一时难辨真假。
促销活动期间虽然有商家主打口碑传播、市场下沉,让利给消费者,但也不排除先涨价再打折等“假优惠”。“双11”期间,各类电商采取秒杀、让利、赠红包等促销手段,易让消费者冲动消费。为此,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提醒消费者:“双11”网购商品前,应事先了解商品市场价,对促销活动进行比较,看是否有实际优惠,警惕明降实涨的价格陷阱,避免受不实促销诱惑而盲目冲动购买一些长时间不用的商品。
了解商品质量信息 勿信低价误导
“双11”网购时,不轻信商家的“特价”“清仓价”“全网最低价”等宣传噱头。一定要货比三家,仔细查看商品的技术参数和相关说明,避免个别不良商家趁机抛售库存和滞销产品,甚至是劣质商品。
预付定金看清规则 防范消费陷阱
商家规定消费者预付定金后,须在规定时间内支付余款才能享受价格优惠等,而实际却存在规定时间内消费者无法付款、七日无理由退货不兑现、预售定金不予退还等问题。建议消费者在缴纳“预售定金”前一定要详细了解营销活动细则,切忌未看清规则,随意下单。
防止泄露个人信息 注意保障财产安全
市消保委建议消费者优先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不要轻信、接受任何直接汇款至个人账户的理由和要求。不要随意透露身份信息、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短信中奖、馈赠等链接也不要随便点开,避免贪小失大。商品包装上的消费者个人信息要及时销毁,防止泄露。扫描二维码付款时,应仔细辨别,避免扫描非正规途径的二维码。
理性消费 量力而行
眼下,用来网购提前消费的渠道越来越多,如信用卡、花呗、白条是很多消费者都在使用的透支工具。各大电商平台在“双11”期间会推出消费信贷“临时提额”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还有些平台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消费信贷作为默认支付方式,易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产生还款逾期、额外承担分期手续费等风险。因此,消费者在提前消费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要量力而行,制定清晰的个人消费预算,避免因分期消费而产生高额利息和逾期还款影响个人征信。
冷静面对直播带货 坚持按需购买
直播带货大多利用了消费者的趋同与从众心理,网红在直播间里不断制造爆卖氛围,弹幕在不停刷新“**买了”“***关注了直播”“***正在去买”之时,易在围观者中瞬间发生“从众效应”,刺激跟风消费。建议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直播带货,应从自身需求、产品质量等方面,多角度考量是否需要购买产品。
此外,消费者下单后就开始了翘首盼快递的日子。收到商品时,要仔细验货,确认货品完好无损并符合约定后再签收。遇到快递商品损毁或丢失的情况,可要求赔偿。如购买的商品价值较大,消费者应与商家或快递公司约定保价,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减少损失。
为保证自身消费权益,请消费者务必保留网购交易信息,如商家的活动信息、聊天记录、订单详情等凭证。产生消费纠纷时,应第一时间与卖家或购物平台联系协调,如不能协商解决,消费者可向当地消协组织投诉,也可拨打经营者所在地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或登录全国12315平台进行投诉或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