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热点追踪

总书记引领我们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添加时间:2023-10-08   浏览次数:785   字体大小:【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一路奔涌、浩荡向前,历经风雨绵延不绝,饱经沧桑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今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这一重大判断,犹如航标,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凝聚奋斗与思考、承继光荣与梦想,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循大道,至万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薪火相传,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
2020年9月在长沙岳麓书院,2021年3月在武夷山朱熹园,2022年6月在眉山三苏祠,2022年10月在安阳殷墟,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考察调研,一路深入思索:“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新征程端详中华文明,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观察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铺垫底色;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施政理念,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脉相承;
“富而后教”的治理经验,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支撑;
“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古老智慧,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相得益彰;
“和而不同”“亲仁善邻”的悠久传统,让“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成为共识。
认识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便能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基于自己文化的独特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其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鲜明论断,“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的明确要求,“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执着追求……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现代气息和鲜活力量,让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曾经,古圣先贤提出的“小康”概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但只是存在于古籍经典中的美好憧憬。
今天,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千年梦想,今朝梦圆。
曾经,仁人志士书写“修建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还有建设三峡大坝”的现代化设想,但当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蓝图未能化为现实。
今天,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远超当初的设想。
曾经,历代学者洞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治乱兴衰,却无法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答案。
今天,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在给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基础上,又给出了“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
历经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奋斗、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多少人的深长夙愿,无数个历史之问,在今天有了鲜明答案。
“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文明程度提高的物质条件。
新时代的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在谋划。
从提出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到提出“新常态”;从提出“新发展理念”,到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到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今天,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物质文明成果不断涌现,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亿万人民更加昂扬奋发,更加坚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底气。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鲜明特征。
2019年11月,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参加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的中外居民中间,深刻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谆谆话语,道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质与优势。
回顾历史,我们党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有深刻关联;我们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中国没有走西方老路,而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没有照搬照抄西方民主模式,而是创造了中国式民主。“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深刻。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今天的中国,民主已经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和治理机制,14亿多人民享有前所未有的权利和尊严。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和价值必将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滚滚洪流中激浊扬清、不断升华。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出版的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呼应了盛世修典、太平纂帙的文化传统;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产与居民现代生活相映成趣;由《千里江山图》演绎出的舞剧《只此青绿》,以东方美学的经典色彩铺展出如诗如画的中国山水气象……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当下交融,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激活,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繁盛气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提振了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志气、骨气、底气。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人的全面发展。
用进步代替落后、用富裕消除贫困,这是历史大势所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道义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上推出一系列开创性举措,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共同富裕是物质的富足,也是精神的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今天,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古老智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彰显,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凝聚起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也是本质要求。它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精粹,延续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脉。
“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剑阁县考察翠云廊,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
翠云廊300余里的道路两旁,植有柏树1.2万余株,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
“翠云廊确实是叹为观止啊!”总书记十分感慨,“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中,既蕴藏着古老中华文明的深厚智慧,又孕育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新时代的中国,欣欣向荣、气象万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深刻重塑着人类文明发展格局,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令人感慨万千。
“平视世界”的自信从何而来?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对“文化主体性”的思考。
——“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不久前,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大运会之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文明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我们要以这次大运会为契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正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秉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让我们涵养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从容,“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大气,“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坦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锐气。
同样是一次体育与青春的盛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身穿虎头衣、脚踩虎头鞋,44名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登上舞台,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
古老与现代在此融合,民族与世界在此互鉴,纯净的歌声讲述着开放包容的中国故事,汇聚起“一起向未来”的力量。
正是秉持开放包容,我们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无论是源远流长、融会贯通的敦煌,还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成都,都印证了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谱写中华文明当代华章,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正是坚持守正创新,我们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让精彩的中国拥有精彩的讲述。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不仅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中国没有称王称霸的基因,没有大国博弈的冲动,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坚定奉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8月22日,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从文明的维度,阐明了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立场。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想之光照亮中国式现代化前行之路,真理伟力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08日 01 版)


      信息来源:人民网


Copyright © 保定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http://wsb.baodi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5356号-2 网站地图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东风西路1号  邮编:071051  电话:0312-3088736  E-mail:wsbmsc@163.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1306000042

 冀公网安备 13060102000046号